语音播报
纳雍一中教案
课题
文言文中词类的活用
时间
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授课方法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累计课时
文言文中词类的活用
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境中发生具有临时性的语言现象 。学习词类活用要在具体语境中运用句法分析去研究活用的条件。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是高中教学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重点 ,而教材语焉不详 ,更主要的是教材仅仅告诉学生\"知其然\",却不告诉学生\"所以然\" ,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去判别 。
何谓词类活用?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一类词临时用作另一类词并且改变了原来的语法语义的语言现象。其特点:一是要有具体语境,没有语境就不能谈活用 。二是语义语法的临时性,此处活用彼处未必。三是\"以今律古\",就是现代人以现在的语法习惯去看待文言文的语法,比如\"雨\"字,在造字之初就身兼名词和动词两类 ,如\"天雨雪\"(《苏武传》)中的\"雨\"本身就是动词 ,但是现在的\"雨\"却只具有名词的词性,人们就把这句中的\"雨\"字看作活用了 ,《项脊轩志》中的\"乳二世\"的乳也是这样 。
如何判别词类何用?最好的方法是句法分析。简而言之 ,就是划分句子成份 ,即把句子的成分先划出来 ,然后去分辨各个成分上的词类是否和正常的词类位置一致 ,不一致的就可能是活用 。 。
一 、如何判别名词的活用
(一)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1 、两个名词相连 ,必有一个活用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襟和带 。(《滕王阁序》)
2、结构助词\"所\"字之后的名词活用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3 、名词后直接粘附一个语气词,活用。\"赵王之子孙侯者\"的侯 。(《触龙说赵太后》)
4、连词\"而\"(以、且)前后的名词活用 。\"饮且食兮寿而康\"的寿和康。(《送李愿归盘谷序》) \"火尚足以明\"的明。(《游褒禅山记》)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孽也\"的寿。(《种树郭橐驼传》)
5 、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 。\"辱而逐之 ,折而族之\"的族。(《原谤》
6 、状语(不)后面的名词活用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的白衣冠 。(《荆轲刺秦王》) \"巫医 、乐师 、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的齿 。(《师说》)
7 、能愿类词语\"能、欲、可 、当\"等后面的名词活用。\"公子怒 ,欲鞭之\"的鞭。(《晋公子重耳之亡》)
8 、介宾补语前面的名词活用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的道路 。(《召公谏厉王弭谤》)
9 、被结构助词\"之\"取消独立性的谓语上的名词活用 。\"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的冰和寒。(《察今》
10、根据语境判定独立的名词活用 。\"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的端章甫 。(《子路……侍坐》)
(二) 名词活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在教材上罗列了五类,当然不全,类别的齐全与否不是关键 ,只要能够根据语境进行合理的解释就符合高考的要求 。学习的关键是如何掌握名词作状语的判别方法 。还是要进行句法分析,只要是处于主语谓语之间的名词就是活用为状语 。如,\"武夫力而拘诸原 ,妇人暂而免诸国\"的力和暂。(《崤之战》) \"人皆得以隶使之\"的隶,这里的\"以\"作\"而\"讲 。(《五人墓碑记》)
(三) 名词活用作使动用法。何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 。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的意思 。可以通过\"使……怎么样\"的句式进行检验,如,\"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的衣锦 。(《越妇言》)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的肉。《中山狼传》)
(四) 名词活用作意动用法 。何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语\"主观\"的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动词的特性。一种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驼业种树\"的业,(《种树郭橐驼传》)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伤仲永》),这是名词活用作意动。第二种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什么性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一类主要是形容词活用作意动 。教材没有讲动词的意动用法 ,这很好 。
读到这里休息一会,给你一道题目享受一下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农农士士工工商商\"(《荀子》) ,你能判定这些词语的用法吗?
二、如何判别动词的活用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依据前述可知 ,就是动词跑到了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动词跑到定语位置不是活用 ,切切)。 \"赵王之子孙侯者 ,其继有在者乎?\"的继 。(《触龙说赵太后》) \" 翩翩两骑来是谁?\"的来。(《卖碳翁》)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的赐。(《烛之武退秦师》)
(二)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的暴露(《勾践灭吴》) 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时,还会省落后面的宾语 ,\"可烧而走也\"的走。(《赤壁之战》)
(三)动词活用作为动用法 。何谓动词的为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宾语含有\"为\"\"为了\"之意,也就是说动词里含有\"为\"字。高考对此不作要求 ,课文又有,仅举两例作为参考,\"夫人将启之\"的启。(《郑伯克段于鄢》)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的死 ,句中的\"焉\"相当与\"之\" 。(《五人墓碑记》
(四)动词活用为被动用法。何谓动词的被动用法?就是动词本身含有\"被\"字 。如何判别?就是看主语和谓语是否有被动关系,当然要注意主语的省落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的遇知 。(《送李愿归盘谷序》)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举和焦土 。(《阿房宫赋》)
三 、如何判别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何谓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就是形容词跑到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当然包括介词的宾语) 。还可以观察形容词是否被定语修饰,如,\"尧舜 ,大圣也\"的圣。(《原谤》〉) \"百废具兴\"的废 。(《岳阳楼记》)
1 、形容词活用为主语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的圣愚 。(《师说》)
2 、形容词活用为宾语。\"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的能和善。(《谏太宗十思疏》)
3 、形容词活用为介词宾语。\"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前文已述 ,仅举两例)\"荣其外而枯其内\"的荣和枯。(《蠹化》)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的硕茂 。(《种树郭橐驼传》)
(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已消忧\"的悦和乐 。(《归去来兮辞》) \"公子安之\"的安。(《晋公子重耳之王》)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就是形容词作谓语且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的耻 。 《勾践灭吴》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轻伯夷之义\"的少和轻 。(《秋水》)\"向之所欣,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欣。(《兰亭集序》)
四、数词的活用很简单,就是数词跑到了其他词类的位置上 。
1 、活用为名词 。\"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的一 。(《红楼梦*第四回》) \"庭中通南北为一\"的一。(《项脊轩志》)
2 、活用为动词。\"六王毕 ,四海一\"的一 。(《滕王阁序》)
3、活用为副词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一。(《滕王阁序》)\"而或长烟一空\"的一 。(《岳阳楼记》)
小结 : 活用的方法还有向动对动自动等等不一而足,成语中活用的词语也很多,现代汉语也有词类活用现象 ,只是高考不作要求而已 。判别是否活用的方法还有 :语境法、对文法 、语感法 、翻译法等等 ,可以综合运用,互相检验 。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
高考真题演练 :
2010三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
康保裔 ,河南洛阳人。祖志忠,讨王都战没。父再遇 ,从太祖征李筠 ,又死于兵。保裔在周屡立战功 ,及再遇阵没,诏以保裔代父职,从石守信破泽州 ,又从诸将破契丹于石岭关,领登州刺史 。寻知代州 ,移深州 ,领凉州观察使。真宗即位,召还 ,以其母老勤养,赐以上尊酒茶米 。诏褒之 ,为高阳关都部署 。契丹兵大入,诸将与战于河间 ,保裔选精锐赴之 ,会暮 ,约诘朝合战 。迟明,契丹围之数重,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保裔曰:“临难无苟免 。”遂决战 。二日 ,杀伤甚众,蹴践尘深二尺 ,兵尽矢绝,援不至,遂没焉 ,时车驾驻大名 ,闻之震悼,废朝二日,赠侍中。以其子继英为六宅使 、顺州刺史,继彬为洛苑使 。继英等谢曰 :“臣父不能决胜而死 ,陛下不以罪其拏幸矣 ,臣等顾蒙非常之恩 !”因悲涕伏地不能起 。上恻然曰:“尔父王事,赠赏之典,所宜加厚 。”顾谓左右曰:“保裔父、祖死疆埸,身复战没,世有忠节 ,深可嘉也。”保裔谨厚好礼,喜宾客 ,善骑射 ,弋飞走无不中。尝握矢三十 ,引满以射 ,筈镝相连而坠,人服其妙。屡经战阵 ,身被七十创 。贷公钱数十万劳军 ,没后 ,亲吏鬻器玩以偿 。上知之 ,乃复厚赐焉。方保裔及契丹血战 ,而援兵不至,唯张凝 、李重贵率众策应 ,遇契丹兵交战 ,保裔为敌所覆,重贵与凝赴援,腹背受敌 ,自申至寅力战 ,敌乃退 。当时诸将多失部分 ,独重贵 、凝全军还屯,凝议上将士功状,重贵喟然曰 :“大将陷没 ,而吾曹计功 ,何面目也!”上闻而嘉之.
(节选自《宋史·康保裔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再遇阵没及:趁着。
B.寻知代州。移深州寻:不久。
C.会暮 ,约诘朝合战会:适逢。
D.援不至,遂没焉遂 :于是。
9.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康保裔奋身杀敌的一组是
①保裔选精锐赴之②左右劝易甲驰突以出
③杀伤甚众 ,蹴践尘深二尺④身复战没 ,世有忠节
⑤屡经战阵,身被七十创⑥腹背受敌,自申至寅力战
A.①②⑤B.①③⑥
c.②④⑥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保裔世代行伍出身.一心报效朝廷。其祖康志忠 、其父康再遇先后战死边境 :
他代父职后,又随众将攻破契丹 。宋真宗即位.召他回来,给予赏赐嘉奖 。
B.康保裔抱定赴死信念抗击契丹。契丹大举入侵 ,双方约定次日早晨交战 ,契丹却
提前至黎明层层包围宋军 ,保裔不愿苟免于死 ,战至兵尽矢绝,最终阵亡 。
C.康保裔战死沙场引起强烈反响 。他的死讯传来,皇上深深震惊哀悼 ,停止朝会两天
天.又赐封其子官职,同时一再表示,保裔是为王事而死 ,理应厚重褒奖。
D.康保裔品行端正 ,严谨厚道。他待人接物讲究礼貌 ,又擅长骑马射箭 ,射飞禽走兽无不中 ;在与契丹血战时,张凝、李重贵与他共同抗敌,敌军这才退去。
第Ⅱ(非选择题)
本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
四 、(23分)
11.把第Ⅰ卷(选择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贷公钱数十万劳军 ,没后,亲吏鬻器玩以偿 。
译文 :
(2)凝议上将士功状 ,重贵喟然曰 :“大将陷没 ,而吾曹计功 ,何面目也 !”
译文: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