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播报
大石桥二高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分数 :100分命题人:孟祥敏
第I卷(选择题)
一 、选择题
1.近代中国人慨叹:“泰西公法 ,于平等之国开设事官,不过保护其民之商务 ,如有词讼及科罪 ,仍由各国之地方官照例科断 。惟于中国、土耳其 、……不以平等之例相待 。”这种现象()
A.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开始出现
B.客观上有利于自然经济的瓦解
C.说明中国政府丧失了官吏任免权
D.反映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己不完整
2.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
B.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攫取更多的在华利益
C.清朝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的规定
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
3.人民网消息:在纪念圆明园罹劫l50周年的晚会上 ,新西兰一位英法联军后裔
家族向中方捐赠了一对流散海外的小瓷瓶 。据考证 ,这对小瓷瓶并非是圆明园文物 。除
北京外 ,你认为这对小瓷瓶当年流散的地点还有可能是
①广州②南京③上海④天津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4.《清史稿》记载“(嘉庆)二十一年,英复遣使来贡,执事者告以须行拜跪礼 ,斯当东(注 :英国使者)等遂称疾不入觐,帝怒,谕遣归国 ,罢筵宴赐物 。嗣是英使不复来廷。”此事中 ,嘉庆帝的态度主要反映了清王朝
A.闭关锁国政策B.传统夷夏的观念
C.是礼仪之邦D.实行君主专制
5.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6.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D.列强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7.根据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64至1895年中国
A.国库白银储备
B.领水外轮吨位
C.铁路里程数
D.茶叶出口额
8.据英国公布的《1849年中国各口贸易报告》说 :“目前中国每年鸦片销售量约为
五万箱……据统计 ,1829年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为12576箱,1839年约为四万箱。下
列对1829—1849年鸦片销售量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列强商品在华滞销导致鸦片销售量的迅速增加
B.《南京条约》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提高了鸦片销售量
C.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是列强继续鸦片贸易的原因之一
D.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推动鸦片贸易销售量的增加
9.图是361度的标志和广告词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千年前 ,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指南针和造纸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②一百年前 ,我们一度落后的原因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帝国主义的侵略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我们再度起飞的关键
④十三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我们再度起飞铺平了道路
A.②③④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
10.19世纪30年代 ,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 :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 ,要解决其
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 ;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 ,
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
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
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
清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12.在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 ,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 。下列情形有可能出现在这
一时期的是()
①福建某茶农向英国出口茶叶 ,订单数量急剧增加
②上海某地主从国外引进机器设备 ,创办了纺织工厂
③外国在华创办的工厂不断增多 ,并逐渐合法化
④清政府允许民间私人创办近代企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美国历史学家写道 :“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 ,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 ,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 。”“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14.晚清政府某官员上书称,“……带兵二万分踞京城 ,倘有包藏祸心 ,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 ,其为甘心愿和 ,不欲屡启衅端 ,实属可信 。”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清统治者对西方列强侵略本质认识不清
②导致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侵略背景
④清朝政府从此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1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 ,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甲午中日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鸦片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 ,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③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8.“它代表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代表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近代与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分界线 ,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抗日战争
19.马克思说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不需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 ,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里俄国得到的“好处”有
①俄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②割占中国东北大片领土
③俄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经商
④取得清政府赔款200万两白银
A、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
20.凌青诗作 :“粤海销烟扬我威 ,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 ,只缘华夏已腾飞 。”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虎门销烟
②签订《南京条约》
③签订《马关条约》
④香港回归
A.①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1.“士不能诵孔子之经 ,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 ,我孔子 、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此言论针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
22.1853年 ,马克思在《国际述评》中写道 :“世界上最古老最巩固的帝国八年来在英国资产者的大批印花布的影响下已经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夕,而这次变革必将给予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 。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会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 ,到达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 :中华共和国 ,自由,平等,博爱” 。材料中的“这次变革”是指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23.太平军所到之处 ,毁孔庙 ,砸孔子牌位 ,把儒家经书斥为“妖书”,严禁军民诵读和收藏 ,还专门成立了“删书衙”,负责将“四书” 、“五经”中的“一切鬼话 、怪话 、妖话 、邪话,一概删除净尽 ,只留真话 、正话”。这表明太平天国起义
A.认识到解放民众思想的重要性
B.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化革命运动
C.冲击到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D.较为彻底地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
24.孙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国之后 ,得出结论说:“洪氏之覆亡 ,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该观点
A.客观地评价太平天国B.基本否定太平天国
C.片面地评价太平天国D.高度肯定太平天国
25.19世纪中期 ,欧洲工业文明与亚洲农业文明发生激烈碰撞,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工业文明具有扩张性是发生碰撞的主要原因
②太平天国起义是碰撞的反应之一
③亚洲国家融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碰撞的结果
④碰撞给亚洲造成“破坏性”与“建设性”的双重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历史学家徐中约指出 :“在太平天国之后,湘军和淮军的官佐因功而擢升至重要职位 ,从前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现在落入了汉人之手。……外省大员在国是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时时会摆脱中央政府自行其是” 。作者所阐述的核心意思是
A.清政府权力的转移有利于社会进步
B.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C.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
D.太平天国运动促使清政府的权力由满人转移到汉人
27.史学界一般认为 ,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 ,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 ,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其中 ,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海国图志》D.《中国土地法大纲》
28.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莫将成败论英雄”实际上包含着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
A.肯定B.否定C.既不肯定也不否定D.上述态度全有
29.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 :“秀全以匹夫倡革命 ,改元易服,建号定都,立国逾十余年,用兵至十余省 ,南北交争,隐然敌国 。当时竭天下之力 ,始克平之 ,而元气遂已伤矣 。中国危亡,实兆于此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中国的危亡完全是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造成的
C.赵尔巽客观上承认了太平天国带给中国的进步作用
D.赵尔巽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片面评价了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
30.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十九世纪五 、六十年代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两步 。”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31.最近热播电视剧《黎明前的暗战》 ,讲述了国民党湘籍将领程潜 、陈明仁深明大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的义举。剧中多次提及“无湘不成军”的民谚,该民谚的产生最可能始于
A.两次鸦片战争中B.土地革命时期
C.太平天国运动后D.解放战争时期
32.有学者认为 :“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即一种
先进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它 。”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
历史事件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②洋务运动③辛亥革命④新文化运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33.1853年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可以大胆预言,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而到了1862年夏,马克思在《中国纪事》一文中指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他们没有任何口号 ,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 ,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 ,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马克思的观点发生这样鲜明的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马克思认为
A.太平天国运动既不反对帝国主义也不反封建主义
B.太平天国与清政府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 ,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C.“革命”的太平天国之战 ,不过是屡见不鲜的改朝换代的新尝试
D.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34.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①④
35.1861年4月 ,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一本书后 ,在日记中写道 :“其中所言 ,颇有见识……法法类 ,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西人,殆为心悦诚服 ,而于夷情最谙练……观此书,则贼中不为无人。”材料中的“书”应为
A《海国图志》B《天朝田亩制度》C《资政新篇》D《变法通议》
36.“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 。这一说法的主要依据是太平天国运动
A.提出了具有革命性土地纲领B.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
C.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D.吸收西方基督教文化
37.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 ,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 。”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38.民国初年 ,山东济南“各方铺户所列奢侈品一类 ,实远不若南方之多”,“首饰铺玻璃匣中所陈设者 ,大抵皆为南方三十年前之古旧银器” ,手帕“亦皆南方三十年前通行之物”。这说明
A.当时南方奢侈之风远不如山东盛行
B.辛亥革命对山东社会发展没有影响
C.当时山东还没有出现近代民族工业
D.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39.阅读下列有关近代中国境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略) ,从中我们获得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正确信息是
第一时期l872一l894年
第二时期l895—1913年
设厂数
53
463
商办
资本(千元)
4697
90801
官办和官商合办
设厂数
19
86
资本(千元)
16196
29469
A.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征
B.官僚资本经济从此逐渐走向消亡
C.民族资本在社会经济中占支配地位
D.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获得迅速发展
40.19世纪后期 ,青岛、烟台开埠通商 ,引发了山东省经济结构的调整。下表是章丘 、济阳在20世纪初花生种植面积占耕地百分比变化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1900年
1915年
1920年
1924年
山东章丘
0.1%
35%
45%
50%
山东济阳
0.2%
15%
25%
40%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②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③两地经济融入世界市场
④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上升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④D.②③④
41.郑观应曾作出了这样的论述 ,“西人立国 ,……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
此其体也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 ,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 。其论述
A.指出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
B.揭示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C.触及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D.反映了知识阶层改造传统思想的迫切愿望
42.“自秦变法而败亡 ,后世人遂以守法为心传 。自商鞅 、王安石变法而伏诛,后
世人臣遂以守法取容悦 。今后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 ,令败亡
灭绝而不悔 。”李鸿章这段话的主旨是
A.反对变革B.主张革新C.希望进步D.要求守法
43.我国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出现在右图中的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44.史书记载 :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 ,雇女工数百人 ,“出丝精美 ,行销于欧美两洲 ,价值之高,倍于从前 ,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B.产品仅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45.李鸿章说 :“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
A.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创办轮船招商局
C.创办北洋水师D.创办京师同文馆
46.光绪七年(1881年) ,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均系由官设局,奏明办理 ,平民不得私擅购置” ,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 ,易生瓜李之嫌” ,“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 。这说明()
A.民族企业存在着有伤社会风化现象
B.民族企业无力同传统行业竞争
C.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D.民族企业与官办企业竞争加剧
47.2007年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大染坊》,叙述了20世纪初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发展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老板的创业历程 。该片的主题歌唱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 ,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 ,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 。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出身贫贱低微 ,社会地位低下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D.商场上勾心斗角 ,尔虞我诈的刺激
4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八十年》中说“尽管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原意 ,并非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而且这类企业经营不善 ,管理腐败 ,并不是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但是这些企业终究意味着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现了新兴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方式” ,在这里 ,他所要阐述的核心观点是()
A、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一场“自救”运动
B 、洋务派的阶级属性决定了这场运动的失败命运
C、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D 、民族资本主义在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生产方式
49.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 ,李鸿章不过伯爵 ,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 ,今乃以子 、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 ,……斯诚稀世之创举 。”此“创举”反映了()
A、资本主义的萌芽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创设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50.19世纪中叶以后 ,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它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推动近代化进程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51.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 ,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52.“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 ,而后可久安长治 ;民为主 ,则法制多纷更 ,心志难专一 。究其极 ,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 ,民隐得以上达 ,君惠亦得以下逮” 。根据材料和所学 ,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可能是
A.魏源 B.冯桂芬 C.宋教仁 D.胡适
53.“……产生于清末的新知识分子群也是如此 ,他们不是其他哪一个阶级经济利益的代表,而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承载者。以他们为社会基础的民主革命派发起和领导辛亥革命 ,不是受到哪个阶级的利益驱使,而是为了救国救民 ,为了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和社会苦难……”材料主要强调了“新知识分子”
A.作为一个群体形成于清末
B.承载了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民族精神
C.作为独立的社会阶层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
D.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力
54.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 ,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 ,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 ,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 、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55.严复曾说 :“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 ,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 ;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A.师夷长技不合国情
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56.1866年 ,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 ,局内设有船政学堂。学堂开设的科目有:数学、物理、化学 、天文学、地质学 、画法等 ;同时 ,课外要读《圣谕广训》、《孝经》 ,兼习策论。该学堂的创设()
A.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B.揭开了洋务运动的序幕
C.开启了留学教育的先河D.摆脱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57.下列言论与“中体西用”思想相符的是
①“夫不可变者 ,伦纪也,非法制也 ;圣道也 ,非器械也 ;心术也,非工艺也 。”
②“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 ,独火器不能及。”
③“国者 ,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也 。”
④“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⑤“天不变 ,道亦不变 。”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58.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他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是
A.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科技
B.清朝封建统治君主立宪制度
C.清朝封建统治民主共和
D.清朝封建统治火药、枪炮 、养兵练兵之法
59.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 ,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 ,新思想萌发了,林 、魏“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主要含义是()
A.批判程朱理学 ,提倡“经世致用”
B.向西方学习 ,寻求救国御辱之道
C.学习新技术发展资本主义
D.启迪人们摆脱封建思想束缚
60.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 ,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指的是
A.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B.引进了一批外商企业
C.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
第II卷(非选择题)
61.(24分)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 ,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
主题一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 。唐朝后期 ,有人记述说 :“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穷日尽夜 ,殆成风俗 ,始自中地 ,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
主题二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 ,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 ,输入荷兰 、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 。1760—1833年间 ,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 ,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 。19世纪40年代以前 ,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 ,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 ,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 。1889年 ,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
主题三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 ,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 ,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 ,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主题四茶叶与民族企业
(要求:材料运用充分 ,言之成理 ,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900年
安徽人张文卿于北京花市创办张玉元茶庄
1906年
在前门大栅栏开办第二家茶店,始称“张一元”
1925年
创建福建茶场 ,就地加工生产
1930—40年代
开始利用电台 、电影等手段进行广告宣传
1956年
公私合营
“文革”期间
先后改称红旗茶庄 、大栅栏茶庄、闽春茶店
1982年
恢复张一元茶庄的名称
1992年
成立北京市张一元茶叶公司
1995年
建立茶叶生产基地——闽东茶叶公司
1999年
成立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实行股份制
2002年
扩建为张一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 。(2分)结合所学 ,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4分)
(2)阅读材料 ,结合所学 ,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2分)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4分)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 ,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8分)
(4)阅读上表,根据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个阶段 ,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 。(4分)
6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危难的时局中,中国人艰难地实践着社会转型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被迫接受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清政府也认识到遣使驻外的迫切性 。李鸿章说:“自来备边驭夷 ,将才 、使才二者不可偏废。各国互市遣使所以联外交,亦可以窥敌情”,“当能预为辨阻 ,密速商办。否则 ,亦可于发兵之后,与该国君臣面折廷争,较在京议办更为得力”。
材料二1896年 ,盛宣怀承旨兴办铁路,募集资金非常困难 ,他说 :“钦政奉旨招商 ,逾年无效,推原其故,华商无银行 ,商民之财无所依附 ,散而难聚” 。他还认为 ,如不设立中国自己的银行,就“无以通华商之气脉(资金流通) ,杜(杜绝)洋商之挟持”。此后盛宣怀筹办了中国第一家银行 ,中国近代金融事业逐渐发展起来 。
材料三1901年,张之洞说 :“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相互维持之法也。中国民智未开……下议院此时断不可设 ,若上议院则可仿行。”(欧洲议会制度常例 ,下议院为平民院 ,上议院为贵族院)
(1)李鸿章对派遣驻外使节的必要性有什么认识?(3分)你如何评价?(3分)
(2)依据材料二 ,分析中国近代银行出现的背景和作用。(5分)
(3)依据材料三 ,说明张之洞政治思想中的矛盾之处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 。(3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欧美列强对中国等殖民地 、半殖民地在司法方面的破坏。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 ,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
2.B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 ,英国联络美法两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由此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A、C 、D三项均不是原因。
3.D
【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开放的通商口岸 。
4.B
【解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用传统夷夏观念来看待中英关系。从材料这“须行拜跪礼”可以判断。
5.B
【解析】材料认为导致鸦片战争的是中国原因 ,没有认识到这场战争是英国发动的旨在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的侵略战争。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能力 。选项B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C是明显错误的表述,D是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
7.B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和1895年《马关条约》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剧清政府财政困难 ,国库白银储备日益减少 ,排除A项;中国铁路的出现是1876年英美商人修建的沪淞铁路通车,1864年铁路在中国还不存在 ,排除B项;19世纪末资本输出成为主要侵略方式 ,茶叶出口额变化与史实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鸦片战争发动的主要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示在鸦片战争后的一
段时间里,列强输华商品曾经一度激增故应排除A项 ;鸦片贸易合法化是在第二次鸦片战
争中1858年英法等国强迫中国签订的《通商善后条约》中,规定鸦片以“洋药”名义进口 ,
从此鸦片一直作为合法进口商品,在中国行销近60年,故应排除B项;D项也是在第二次
鸦片战争中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到长江各口岸游历经商故应排除D项 。
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顾炎武思想的理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状况 。①
中“宋代开始发明的雕版印刷术 、指南针和火药技术”存在明显的错误 ,雕版印刷术是唐代
发明的,火药从唐代已经开始应用于军事;④中“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
共十四大,所以选B 。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反映西方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要
求 。所以选B 。
11.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的理解 。材料的观点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而没有看到它的
本质。它的本质是打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
12.D
【解析】材料时间界限是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 ,即19世纪中后期 ,上述内容均发生在这
一时期 。
13.D14.B15.C16.A17.C18.A19.D20.C21.A
【解析】从材料中“耶稣之说”等处可以看出是中国借鉴西方的上帝 ,这符合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的相关内容 。
22.B
【解析】从时间“1853年”直接判断 。
23.C
【解析】材料主要表明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的打击。但是太平天国并没有“立新” ,也不能算“彻底”。
2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推翻清王朝,但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用一个王朝去推翻另一个王朝。所以选A。
2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世纪欧洲文明和农业文明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①②③④都对 。所以选D 。
26.C
【解析】
晚清时期,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创建湘军和淮军,在变动激烈、色彩斑斓的中国近代政局中,湘军和淮军以不同凡响的姿态,深刻影响并推动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由于地缘的关系,曾国藩 、李鸿章重用提携了一大批湖湘 、庐州的将才士人,涌现出了曾国荃 、胡林翼、左宗棠 、彭玉麟、刘铭传 、刘秉章 、丁汝昌等一大批清廷主要官员 。从材料中也不难看出 ,正是两军因功被擢的官员占据了主要位置 ,才慢慢改变了清廷格局 。也慢慢是的清廷满族的统治权被蚕食 ,直至瓦解 。
27.B28.A
【解析】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中“煮豆燃箕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 。”意思是说因为太平军的内乱导致其失败 ,但是他的反对地主阶级的统治是值得肯定的 ,不能以成败否定其历史意义。
29.D30.A31.C32.D33.D34.D35.C36.B37.B
【解析】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即用西方现在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 。这符合材料所表达本意 。
38.D
【解析】从材料中南北流行的奢侈品的比较可以看出南方经济发展远远超过北方 ,这说明当时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
39.D
【解析】本题考查了民族工业在甲午战争前后发展的比较 。从材料数据可以得出甲午战后民族资本迅速发展的结论 。
40.B
【解析】材料是经济作物——花生耕作面积在20世纪初期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是两地开埠通商,故选项①③④符合。选项②中“完全解体”的表述错误,材料中百分比变化最高也才50% ,故不能表述为“完全解体”。
41.C
【解析】材料显示郑观应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如从根本上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这对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是从根本上的突破 。
42.B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把中国守法败亡与各国变法蒸蒸日上比较,可以得出李鸿章主张革新 。
4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理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①②④是对的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所以选B。
44.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资本主义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说明继昌隆缫丝厂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
4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B项能够体现材料的思想 。
46.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的理解。由光绪七年(1881年),广东南海知县徐赓陛以“各省制办机器 ,均系由官设局 ,奏明办理 ,平民不得私擅购置”,以及机器缫丝厂“男女混杂 ,易生瓜李之嫌”,“夺人之生业”为由,查封各处缫丝厂 。得知材料反映了封建势力严重束缚着民族工业的发展 。所以选C 。
4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 ,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深受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其它与材料不相符合 。
48.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 。其它是错误的 。
4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 ,主要反映了清朝末年 ,注重发展实业 。这说明了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
50.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中叶以后AB项是错误的 ;D项与材料不相符合。
51.A
【解析】本题考查了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
52.B
【解析】从材料“君民共治”可以判断作者提倡君主立宪 ,选项中只有早期维新派代表冯桂芬符合要求。
53.B
【解析】材料对“新知识分子”的描述主要从“民族精神和社会良心”的角度出发。
54.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新思想萌发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5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洋务派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材料主要批评了洋务派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其它选项与材料不相符合 。
5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体西用的理解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洋务运动创办学堂 。这主要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 。B项是错误的;洋务运动在办学堂之前就揭开了序幕。CD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57.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③是错误的 ;这是维新派的
主张 。⑤是顽固派的主张 。通过排除法,所以选C 。
58.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
物 ,他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选项中D项符合题意。
59.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思想萌发的理解 。题干反映了中国人鸦片战争失败之后 ,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目的是为了抵御外国的侵略 。选项中B项符合题意。
60.A
61.(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 ;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 。(2分)
条件 :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4分)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 ,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 。(2分)
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 ,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4分)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 ,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 ;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 。
影响 :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 ;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
(4)发展阶段 :
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25年
创业阶段
1925—1956年
扩展阶段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
①1956—1999年
②1999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1956—1999年
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
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
(1)1900—1925 :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 :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 ;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 ;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
(3)1956—1999 :三大改造完成 ;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 ;计划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
(4)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
【解析】(1)解析 :第一问考查的是概括 、归纳史料的能力。(可以从原产地 、饮茶风俗、商品交易等方面考虑) ;第二问考查的是唐朝农产品商品化的原因 。可以从(交通的改善 、商品经济的发展考虑)
(2)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中国的茶叶商品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第一问可以从商品 、市场 、资本角度考虑;第二问可以从殖民扩张的角度出发,由于英国在印度种植茶叶 ,而引发茶叶产量激增,从而打破了中国茶叶在对外贸易中的垄断地位理解。
(3)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北美独立战争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的理解。第一问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内因反对英国高压政策 ,维护自身的自由权利 ;外因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 。第二问可以从激化了矛盾,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的角度考虑 。
(4)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中国20世纪初——21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 。第一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从企业发展角度、企业性质角度、企业经营角度任选角度作答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62.(1)必要性 :李鸿章认为派遣对外使节可以加强对外交往 ,了解各国情况,办理对外交涉。(3分)
评价:有利于改变闭关自守的状况 ,推动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 。(3分)
(2)背景:铁路等大型工程建设的筹集资金的需要。(2分)
作用 :可以集中资金 ;促进民族资金的流通;避免外国银行的盘剥(或控制) ;促进近代金融业的发展。(3分)
(3)一方面肯定西方议会制度,另一方面又不想使人民真正获得民主权利(或不愿真正实行民主政治)。(2分)
背景 :西方社会民权政治理论的传入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 ;君主专制难以维持统治秩序(或清王朝统治已经陷入严重的危机) 。(3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在外交、金融、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变化 。其中第一问主要考查李鸿章对加强外交的认识 ,要求学生能从材料中概括有效信息 ,并作出积极的评价。第二问主要考查近代金融业的兴起背景及影响 ,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概括出近代金融业发展的作用。第三问主要考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在新形势下对学习西方的矛盾思想,既看到西方制度的进步性 ,又要维护专制统治 ;并要求学生能从19世纪末中国社会出发概括张之洞矛盾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